top of page
Anchor 15

Q14.你們臺灣喝酒文化是甚麼樣呢?

 

       酒在台灣的社會評價一直以來是負面的。 酒後家暴、酒後駕車造成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。我認為,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與存在於我們社會中的喝酒文化有關。臺灣,兩個相互不熟識的人,有先乾為敬等不成為習俗,好像透過這個動作,可以將對方視為自己一方的群體。接下來的行程才可以繼續,似乎不喝酒甚麼事情也做不成一樣,不喝酒代表不敬、酒量好被社會接受能力相較於他人較好。

 

       酒的社會性及文化性,臺灣相較於西方是截然不同的。臺灣似乎還沒建立出一套喝酒的釀造及飲用文化。舉例法國:每個產區有不一樣的酒、酒莊、制度,而後產生了品酒法方法。就好像是喝茶,東方茶的文化有很長歷史,並也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制度,「冠軍茶」的名稱應運而生,而在茶背後的故事如何種茶、採茶、烘茶、選茶等等程序的講究;但我們從未聽過「冠軍酒」,其中差別應來自於的制度建立。

 

       再舉實際的例子:在臺灣的喜慶宴會中,試問,我們普遍喝的是甚麼酒種呢 ? 一餐下來,啤酒從頭到尾成為了主角,或著是高粱酒、威士忌沒有節制地當水一樣喝;較西式一點的場合,也就是白、紅酒等充數。但是,來西方來說,有在餐前喝的開胃酒,並且依照地區的不同,發展歷史也不同。在西班牙,餐前酒的歷史長達一千年、餐後喝得且酒精濃度較高幫助消化的開胃酒,以我自己的經驗,喝完這餐後酒,非常幫助入眠。

 

       回到台灣本身,我們常常喝得爛醉,渾身不舒服嘔吐甚至到了不省人事的狀態,一個原本應該開心的場合,不應該是這種結果收場。但是,其實說到底,酒的負面並不是真實的負面,而是有時候酒被運用在負面的事情上,也就被冠上負面的觀感。

 

       而這一切的原因,該回歸到我們喝酒的「人」身上。酒,不應該是一種炫富,展現社會地位的一種工具;從一九九零年代開始的,找偶像代言啤酒廣告,將酒的形象改變人們對廣告產品的認知、態度,以誘發其購買行動,並使廣告主獲利。我們應該去思考這個動作,帶給我們的背後含意是甚麼,對於我們會有甚麼影響,為我們所不知。偶像明星具有正面吸引力,造成消費者渴望加入的群體,所以就會合理化「偶像都幫酒代言了,好像喝酒也沒甚麼不好。」等想法。

 

  • 小字典:

    開胃酒appetizer wine

© 2023 by Graphic Design Porfolio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