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Anchor 16
Q15.你們臺灣人是不是很聽父母的話?
不僅臺灣,這在華人社會被稱為「孝」,孝是儒家傳統提倡的行為,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父母、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,不至於行差踏錯而使他們蒙羞,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。所謂「百行孝為先」,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。
孝順被認為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美德之一,也是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,且很多故事皆以「孝順」為主圖,《二十四孝》是這些故事中最為知名的其中之一。華人彼此間常常會很有不一樣的宗教信仰,但孝順的觀念在華人之間是共通的,據史學者裴達禮(Hugh D.R. Baker)所言,對家庭的尊重的觀念,是各種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點。
儒家在傳統上除了提倡孝道,以「仁」為本的「溫良恭儉讓」也是儒家所強調的美德。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萃,孔子生於二千五百六十年前,迄今儒家思想仍為人類歷史文化的偉大思想體系。
一位大陸知名畫家陳丹青,曾發表了一篇「日常的臺灣」,他認為,在臺灣街市隨處遇見的人,給人的感覺就是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。這篇文章引起相當大的迴響,有贊同也有反對的。這是儒家品德教育在臺灣扎根的成效,尤其是透過多年來的禮貌運動,將儒家精神落實到現代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展現。因為,「溫良恭儉讓」,就是至聖先師孔子完美人格的寫照,也是彬彬君子所必備的條件。
臺灣的儒家品德教育,不僅普及社會各階層,也深入每個家庭。孩子牙牙學語時,幾乎每個父母都會教他背「三字經」,雖然未必背得齊全,但沒有人不知道「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習相遠。」這開宗明義,恰恰反映了儒家的性善論,同時也強調學習的重要性。「孟子道性善,言必稱堯舜」,他的名言「惻懚之心,人皆有之」,在台灣可謂人人琅琅上口。台灣有很多家庭會在客廳張掛「朱子治家格言」,勉勵子孫們從日常作息實踐儒家倫理道德,其中的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。」完全是從最簡單的食、衣當中,徹底實現孔子「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」儉約的生活哲學。記得小時候,父母常會告戒我們,用餐時飯粒不要掉桌上,否則將來娶的老婆或嫁的老公就是一臉麻子。每年四月五日清明節,家家戶戶都要掃墓,遠在異鄉的遊子紛紛返家,為的是給先祖上香,這就是孔子說的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」
此外,臺灣為了使儒家品德教育在社會民眾能夠落實,曾以各種社會運動,形成社會風氣,轉移民眾的行為模式,其中犖犖大者,如:(一)提倡識字補習教育,促進每個民眾都會說國語。(二)提倡不隨地吐痰運動,重視環境衛生。(三)提倡開車不闖紅燈,不亂按喇叭,注重環境的寧靜。(四)提倡戴安全帽,重視個人與交通安全。(五)提倡排隊運動,在任何公共場所皆可守秩序、有禮貌等。上述這些社會運動已產生一定的效果。
我們知道,「仁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,孔子說:「克己復禮為仁」。仁與禮是一體的兩面。仁是個人內在善心的養成,禮則是這種仁心外顯的行為。臺灣大多數父母都會提醒孩子,見到長輩要行禮問好,這是我們非常強調的「家教」。孩子入學後,見到老師都要鞠躬尊聲「老師好」,每次上課老師一進教室,班長得呼口令,全班起立向老師敬禮問好,下課時,還要再起立說聲「謝謝老師!」。這是尊師重道最基本的禮節。在台灣,老師享有相當崇高的社會地位。孔子是至聖先師,他傳承了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」的道統,孔子之後,就是由無數教師們肩負起「傳道授業解惑」的責任,數千年不絕。所以,老師的角色好比西方的傳教士,負責維繫社會的核心價值。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灣這幾十年來,表面上雖因政治紛擾而看起來動盪不安,這個道統卻沒有輕易瓦解。
當然,我們並不是只對長輩有禮,對任何人都要謙恭。臺灣大約在三十年前開始,大力推行禮貌運動,它的方法很簡單,就是常說「請,謝謝,對不起!」有事拜託人要先說「請」,受惠於人要說「謝謝」,不小心冒犯人要說「對不起」。別小看這幾個字,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,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磨擦。也許有人會批評,太強調外表的禮節,是不是會忽略內心的修為,甚至變得虛偽。但經過我們多年來的實踐證明,透過外在禮節的訓練,也可使內在的個性變得誠懇、和善,做到人情練達,處處為人著想。這就是為什麼陳丹青會在臺灣的街市,遇到的人,都是禮貌、笑容、抱歉、連聲謝謝。
除了行為上的教育以外,我們也很重視儒家基本理念的學習。小學的「生活與倫理」(現更名為「生活」)課程會將儒家思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入,同樣強調從日常作息養成好習慣。我們特別重視孝順、友愛,因為孔子說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悌也者,其為人之本歟!」。國中的「公民與道德」(現併入「社會」領域),則逐步引入社會應遵循的規範,仁義禮智信等觀念,是不可或缺的,也鼓勵孩子要身體力行。高中的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」,直接選讀四書五經,對儒家思想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,幫助學生建立人生觀,找尋安身立命之所。因此,臺灣許多知識份子都有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使命感,而從政者也以「修身,齊家,治國,平天下」為標竿。
總體來說,台灣的品德教育是以儒家思想為本、重視身體力行的教育,而且是自幼兒起,吾道一以貫之。
-
小字典
孝順:filial piety/孔子:Confucius/儒家:Confucianism/禮貌:Courtesy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