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Q12你們臺灣有特色小吃嗎 ?
談及臺灣特色小吃,首先必須談及但沒有必要多做著墨的,就是對於外國人惡名昭彰到全世界的豬血糕及臭豆腐了,這些常見於新聞且被討論的夜市小吃似乎被討論到沒有特色了。在此,我打算介紹幾樣小吃,是那一種只有中年大叔或、計程車司機特地前往、為了好好地吃上一餐滿足工作前後的身體能量。
一、台南虱目魚粥:
下半夜時就從魚塭抓魚,保持新鮮。清爽甘甜的湯頭配上除刺的虱目魚,最大的特色是「過午不食」,這與臺灣其他地方的習慣有些差異。通常,不管是中西式早餐,比較少人以鹹食當作早餐的。
二、黑白切:
黑白切是屬於台灣小吃之一,在台灣各地攤販可見。黑白切取自臺語讀音,意指隨意地切菜,是種不講究刀工與食材的一種小菜。它不是一道菜,但卻可以說是一種味道,通常還會配上幾罐啤酒,就成為了一個很親密的聚會場所,充滿人情味,對於外國遊客,這是不可以或缺必須嘗試的經驗,唯獨美中不足的是,黑白切的菜色有些是由動物的內臟而來,對於外國人有些時候難以接受。
三、羊肉爐、薑母鴨:
在台灣的「立冬」節氣,已經由老一輩的耆老們,傳下來而形成了一個傳統─「冬令進補」。這天,代表冬天到來,大部分的家庭都會在家煮上一鍋暖呼呼摻著高粱酒的羊肉爐、薑母鴨、或是燒酒雞。而後,漸漸形成風潮,1980年代後才流行於台灣冬令進補沿襲至今的火鍋食譜,不只限於立冬了,只要寒流來襲或是天氣稍冷,在各進補店家可以見到高朋滿座的景象。
四、牛肉麵:
是牛肉麵最早發跡處(由台灣外省人所創),已發展成具有台灣特色食品。牛肉麵在台灣的歷史並不長久,因為臺灣早期農業社會,為了感謝牛的辛勞所已有不吃牛的習俗。紅燒牛肉麵最普遍的起源來自台灣高雄岡山空軍眷村的四川藉老兵,以成都菜「小碗紅湯牛肉」改良而成。以前,吃牛肉麵是種奢侈行為,不吃牛肉加上沒錢買肉,隨著時間慢慢過去,台灣人慢地吃出了有名的牛肉麵,因為沒有所謂的正宗食譜,百家爭鳴、各憑本事,每一家有每一家的特色,所以到了現在,似乎已經沒有聽到了:牛肉麵一定要到哪裡吃才行! 這類的話出現。台北市政府於2005年創立了「臺北國際牛肉麵節」,讓各家業者各顯本事,角逐名次吸引顧客,可見牛肉麵在臺灣的知名度及影響力。
五、台灣海鮮:
臺灣四面環海,洋流經過,具有先天富饒的漁業條件,影響了許多港口的形成,漁人們辛苦地午夜時分出海捕魚,凌晨日出後才陸續回港,帶回了新鮮魚貨。要吃最新鮮的漁貨,只有親自到一趟漁港準沒錯。再來,有趣的就是漁貨喊價。依照「掛牌」分外港區和本港區,以便知道拍賣順序先後。然後分類,依照魚的種類、大小分類。檢磅:依照掛牌先後順序,一籃一籃過磅登記漁獲重量,並且排好拍賣順序。然後結帳。透過這些過程,不帶體驗到買魚的樂趣,更可以扣掉運費的價格,買到新鮮又便宜的魚貨,不是一件樂事 ? 雖然,也許國外旅客也有可能有這樣的經驗,但在臺灣,必定又是不一樣的感受。因此,富基漁港、碧砂漁港、王功漁港等觀光漁港是給國外旅客的不錯選擇。
-
小字典:
立冬:the 19th "solar term" of the lunar calendar meaning "beginning
winter" but is 45 days before the winter solstice